Alice  

如果再也無法醒來的夢遊,還會是美麗的童話嗎?

有天和老妹去看了「我想念我自己 - Still Alice」。今年 54 歲的茱莉安摩爾 (Julianne Moore) 就憑這部片奪下了 第 87 屆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。

在此之前也是跟老妹看了她演的「第七傳人- Senenth Son」。那位可以幻化為龍的邪惡女巫,著實跟這位把得到阿茲海默症 (也就是之前俗稱的老人癡呆) 後,失落、難過、無助徬徨心情演得絲絲入扣的語言學教授很難聯想起來。而最近的電影看到落淚,除了不久前的「哆啦A夢 - Stand by Me」外,這部也讓我有幾個不爭氣的片段阿 ~ (人的年紀漸長,真是也越來越善感了起來 ...)

很多的勵志書籍,總是教我們要適時放下,要捨後才會有得。這樣,你才能不被「失去」困惑。

但是,若今天這個失去是無預警的降臨,你沒有辦法讓它不要失去,能做的,只是看著它一點一滴的消失不見,慢慢的侵蝕、崩壞你原來的生活 ─ 還有自己。能有多少人不會怨天尤人,不會喊出:Why Me?特別當原本的你也許是有崇高的地位、豐富的學識或是美麗、帥氣的外貌,就正如同一隻不吝展現美麗翅膀的彩蝶。

 

『Still Alice,but not the one she love herself or others prefer ...

 若是夢遊仙境後再也走不出來的愛麗絲,大家還會愛她嗎?或是,能愛多久?』

 

慢慢失去的過程中,最難受的是病者本身,因為只有自己知道這無從敘述的難過。

影片中有個片段,Alice 對老公說,她寧可自己得的是癌症,因為這樣還會有人為她繫絲帶祈禱而不只是奇異和鄙棄的眼光。實在是很貼切的一句話,至少癌症還有奇蹟發生的微乎希望,而這個病就如同犀利人妻的名言:回不去了。

而說到這裡,電影中更玩味的片段,我想應該就是 Alice 為自己安排最後一段路的過程。不得不說, Alice 果然是位有自我想法及遠見的現代女性。只是很可惜 (我不知道用這兩個字會不會不恰當),事與願違,最後她沒有完成她「自由意志」時的決定。

所以,「自殺」,或者應該說在醫療領域時的用的「安樂死」到底行不行?

這是一個太過沉重也爭議不斷的題目,Eric 並不想 (也寫不出啦) 做本論文,只是單純的覺得,一個人為人最可貴且與眾不同的,莫過於屬於自己本身獨有的專屬意志。若是出於自身意願的,就應該就給予尊重!

自己是自己的主人,自己對自己負責,這個於西方本來就較個人主義的精神,通常是沒有問題的。但到了東方,特別是受禮教傳統的我們,一個人常不是代表你一個人,而是代表一個家或團體,牽一髮而動全身,所以你必須顧及別人的感受。

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在生死問題之外,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問題每人狀況不同,不過這不是 Eric 在這想討論的地方。這裡,想提出的還是今天自己或是家人,因為意外成為植物人、或疾病的關係而無法再像原本正常一樣生活,那,選擇死亡,究竟是對當事者自身的解脫或是對生者良心的懲罰?

加護病房外,應該不免會有這樣的故事:醫生經過專業考量,希望家屬放棄急救,但親屬這邊也許是捨不得,又或許是不想背上「不孝、不人道」的大帽子,總是 Ok 跟 No 的聲音進行著拉鋸戰。

每看到這樣的故事,Eric 想寫遺書把自己之後的交代先紀錄下來的衝動又會浮現,而在不久的將來,我應該會真的動手。(若是身體健康的部分,我是會放棄急救或治療的。)

我認為,適時地離開並不是逃避,不是放棄,對自己或是週遭的人,都是一個快樂的結局,拖下去,大家都累!不論精神、身體,或是最現實的經濟

而真正愛你的人,是會尊重且懂得你的決定的。

影片中,Alice 曾拿出一個蝴蝶項鍊,她對著小女兒說,蝴蝶的一生很短暫,但她知道自己曾經美麗過 ‧‧‧

亦像 Alice 那場動人精湛的演說,除了給自己最後的尊嚴,還有大家心中永遠的形象。

 

這樣的回憶,就夠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我是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